第805章 狐假虎威(1 / 2)

权驭大明 小黑醉酒 2007 字 2个月前

五月底,李宏宇和赵欣抵达了京城,沐浴更衣后进宫觐见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对两人的到来感到非常开心,自从孙承宗致仕回乡后这满朝文武他也就跟李宏宇和赵欣能说说体积话了。

大明如今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关外的战事了,根据关外传来的最新情报,努尔哈赤并没有在宁远大捷中被祖大寿一炮轰死,四月份率军向林丹汗发起了进攻,打了林丹汗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攻占了原蒙古内喀尔喀部的地盘。

现在,后金正在草原上跟林丹汗激战,漠南蒙古左翼东部地区的科尔沁等部族出兵帮后金与林丹汗交战,使得林丹汗对此感到非常恼火,直斥科尔沁等部是蒙古的叛徒。

努尔哈赤在两三年前石门山之战后就想进攻林丹汗,如果不是林丹汗率军前来增援的话他何至于被锦州的明军援军逼走?

明军对此是束手无策,以现在的战斗力如果到草原上支援林丹汗的话那么等于送死,故而唯有坐山观虎斗,反正蒙古人也是大明的敌人,最好双方拼个两败俱伤。

乾清宫,南书房。

“两位卿家,你们如何看待关锦防线?”等李宏宇和赵欣向天启皇帝介绍完了海关司和海外贸易的事宜后,天启皇帝语峰一转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皇上,当时修建关键防线并不是为了防守,而是反攻建奴收复辽东,不过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军要想反攻建奴尚需不少时日。”

李宏宇知道天启皇帝的意思,想要知道他是否支持继续经营关锦防线,于是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因此,臣觉得现在应该收缩防线节约开支,不宜再经营关锦防线。”

“皇上,臣也这样认为,时过境迁,已经没有必要困守辽西走廊。”赵欣闻言向天启皇帝一躬身,也表明了对此事的态度。

“如果朝中的大员们能像两位卿家这样明事理,那么朕就可以安心了。”

天启皇帝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欣慰的神色,李宏宇和赵欣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看出了关锦防线对大明是一个巨大的拖累,随后叹了一口气感慨道。

“皇上,如今我军在关外新胜,因此对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可循序渐进从关外撤兵。”李宏宇见状连忙开口安慰道,既然天启皇帝看出关外战事是一个泥潭,那么肯定会想办法从中脱身。

目前看来,从关外撤军的最大阻力不是关外的那些将士,而是社会上的舆论,如果明军在关外形势不利天启皇帝能光明正大地将明军撤回山海关,待明军整军备战后再行反击后金。

可现在袁崇焕在宁远城打了一个激励人心的胜仗,使得朝廷里的官员纷纷上书要反攻后金,夺回辽东失地,因此这个时候他又岂能让关外明军撤回来?唯有让高第来背这个黑锅。

“那些人整天嚷嚷着收复辽东失地,可官军现在哪里有反攻建奴的实力,柳河之败实在是令人心疼!”

天启皇帝闻言顿时叹了一口气,唯今之计也只能从长计议从关外撤兵的事情,归根结底他对明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失望了,大明现在国库空虚,与其把钱投在空守关锦防线,倒不如把兵力收到长城一线。

这样既能减少兵力节约大笔军费,而且也不用再担心后金的偷袭,毕竟只要守住山海关以及长城上的几个关口就可以阻止后金的进攻。

长城的那几个关口原本就有驻军故而只需要加强一下兵力即可,远远比关锦防线省钱。

毕竟,大明已经并非什么天朝盛世,内忧外患弊端多多,空有一副天朝的架子而已,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故而天启皇帝唯有先把关外战事放在一边。

这并不是说天启皇帝不重视关外的战事,而是后金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毕竟人数太少,对大明无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只要明军能操练得当的话剿灭其只是时间问题。

天启皇帝清楚地意识到,大明最大的威胁来自内部,经过两三百年的风雨大明各阶层的矛盾已经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他的地步就是把这些矛盾缓和乃至解决。

魏忠贤之所以受到天启皇帝的重用,以及天启皇帝接连杀了东林党十余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对付东林党,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大明国内的各种矛盾所做的准备。

毕竟非常时期就要有非常手段,不能再像以前的大明天子那样得过且过,到了快刀斩乱麻的时候,这个时候自然而然避免不了流血,毕竟大明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岂会束手就擒?

李宏宇和赵欣在紫禁城待了一晚上,直到第二天中午吃了天启皇帝赏赐的御宴后才乘车离开。

回府的路上,两人在车厢里谈论着天启皇帝,从天启皇帝的言行上两人预感到这位年轻的大明天子有革旧出新,在大明掀起一场变革的雄心壮志,不仅要中兴大明而且还要使得大明长治久安。

而且,自从利用东林党击垮齐楚浙等派系,又通过魏忠贤大力打压东林党使得朝堂上的派系势力处于一种平衡关系,并且向群臣展现出了铁血手腕后,年轻的天启皇帝已经具备了对大明进行一场革新的能力。

当然了,李宏宇和赵欣都不会是这场革新的领导者,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触动利益集团利益的人,到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是失败就是成为了掌权者为了安抚被大力打压的利益集团的牺牲者。

天启皇帝不仅把李宏宇和赵欣视为老师和臣子,也将年龄与之相仿的两人视为知己,故而让两人避开了朝堂上的纷乱党争,自然也不会让两人去介入大明的这场史无前例、注定会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