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寒山乡(1 / 2)

工业霸主 齐橙 1805 字 12天前

“在我们这里招工?”

满脸尽是皱纹的寒山乡党委书记兼乡长顾恩元用不敢相信的目光打亮着眼前的三位不速之客。这三个人中,两个年轻一点的,分别是林振华和孙晓东;年龄偏大一些的,是原汉华机械厂的副厂长蒋满庆,他现在的身份是汉华化工设备公司里管人事的副经理。

“没错,我们就是来招工的。”林振华呵呵笑着对顾恩元说道,“怎么,县劳动局没有通知你们吗?”

“没有,咳,我们乡里的电话线已经断了一个月了,县里的电话根本就打不进来。”顾恩元回答道,他偷眼看了看乡政斧院子里停着的那辆燕京吉普,心里对来人的身份又多相信了几分。

“你们几位快请坐吧,我给你们倒水。”顾恩元拉过几张缺胳膊断腿的椅子,热情地招呼林振华一行坐下,然后又不知从哪摸出来几个外观惨不忍睹的搪瓷缸,给他们倒上了白开水。

把这一切都忙活完之后,顾恩元才坐在办公室里最烂的一张椅子上,对林振华等人问道:“你们是什么单位的?这次,想在我们招多少人?”

“我们是浔阳汉华重工公司的,我们打算在你们乡招20名农民工。”林振华回答道。

尽管招募到了上百家小企业作为供应商,但汉华重工的用工荒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浔阳市劳动局给拨来了200名待业青年,经过筛选后,汉华重工留下了100多人,全都打发到车间学徒去了。民政局也送来了100名退伍军人,这些人可不存在什么筛选的问题,林振华全盘接收,然后也送到车间里去了。

对于汉华重工的用工需求来说,浔阳市所提供的这些人,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林振华向经委打了报告,要求打破传统的用工模式,转向农村招收一批农民工,以充实各个岗位。

从农村招工,这已经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了。从6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孩子当工人的大门就已经关上,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摆脱农民身份。乡镇企业的兴起,让一部分农民走进了工厂,但他们基本上都是离土不离乡,甚至于是车间和地头同时兼顾,算不上是真正的工人。

但林振华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将会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用工需求,届时,将会有两亿以上的农民离开土地,远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带,汇集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大军。

林振华现在到农村招工,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

林振华的报告最终得到了省经委和劳动厅的批准,首批招收的名额是500人,根据就近原则,将在浔阳市下属的各县招收。浔阳市劳动局在征求林振华的意见时,林振华提出两点:第一,尽量选择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招工;第二,在每个乡镇招工的人数要有所限制,以免工厂里出现某一个地方农民工过于集中的情况。

招工这件事,具体落实到了蒋满庆和孙晓东身上,林振华陪他们一起到寒山乡来,主要是想亲身体验一下农村的情况,以便对招工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顾恩元拿着孙晓东递给他的红头文件,看了好几遍,脸上现出了兴奋的神色:“太好了,太好了,几位领导,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寒山乡,实在是太穷了。如果能够有几个孩子出到大城市去当工人,他们也算是跳出龙门了。对了,我能不能问一下,你们招收工人,工资标准是怎么算的?”

对于寒山乡的贫困,林振华一行在来的路上已经有所感受了。这个乡地处江南省西北部的大山里,只有一条破烂的土路通向外界。吉普车开进寒山乡时,林振华等人看到路两边的民居都十分简陋,与平原地区的农村那处处可见的新瓦房形成鲜明的对照。时值寒冬,路上少有行人,满眼是一片萧瑟的景象。

到了乡里,这种寒酸的感觉就更明显了。乡政斧所在的镇子上,不知哪个年代修的水泥路已经完全不成样子了,前些天一场冬雨留下的水洼处处可见。乡政斧有一个面积不小的院子,但院墙已经有好几处破损,房子看起来也是年久失修,窗户上的玻璃都已经残缺不全了。

在一路上,孙晓东不断地问林振华:“林经理,咱们非要跑到这么穷的一个地方来招工吗?平原地区不也有农民吗?”

对此,林振华的答复是:“越是穷的地方,大家越会珍惜你给的机会。更何况,正因为他们穷,咱们才要更多地扶持他们才是。”

有了林振华的这个答复,孙晓东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次招工,主角实际上是他,蒋满庆属于给他把关的。孙晓东现在的职务是汉华技校的学生科长,按照林振华的布置,这次招收来的农民工,身份会先挂在技校下面,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听到顾恩元的问话,孙晓东回答道:“顾书记,我们这次招工,是经过省经委和省劳动厅批准的,又在浔阳市劳动局做过备案。所有我们招收的工人,一律享受合同工待遇,试用期每月工资30元,一年后如果考核合格,可以转正,届时根据各人技术水平定工资级别,保底是50元左右。”